通过读后感,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书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读书的内容,对书中的思想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体悟,以下是创稿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给教师的教育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给教师的教育读后感篇1
终于读到《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这是一部伟大的爱的巨作,作者是意大利小说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1846——1908)。此书是他的代表作,写于1886年。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通过小主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同学们之间真挚的友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友爱。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那篇名叫《我的老师》的文章。记得那是在十月十八日那一天,这是小主人开学的第一天,老师们都早早的到了教室,当小主人走过二年级上学期的那间教室时他的班主任不舍的说:“恩里科,这学期你要到楼上去上课了,我再也看不到你从我门口经过了。”一路上他看见了以前的同窗好友时不时还与他亲切的打招呼。到了教室后不久上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却听到了一阵动静,老师四下望了望,原来是坐在第三排的一位女生跳到了椅子上,玩起了她那可爱的洋娃娃。就在这时那位女同学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抬头一望老师正向她走来,她低下了头仿佛是在等待老师的惩罚。老师走到了她的跟前和蔼而又亲切的说:“下次不要再在课堂上捣乱了!”之后又回到了讲台上。时间仿佛是过眼云烟,学校的一年很快的过去了,老师走下了讲台对着全体同学说:“同学们,我们这是最后一次坐在这间教室里上课了,我们曾在这里学习上课,在这里嬉戏玩耍,在这里追求理想,在这里……,然而今天我们就要离别了,我十分的难过……”说完这些话后,老师走到了同学们的座位前与同学们一个个握手道别祝福。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不禁流泪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我想起了一年后我也要离开美丽的母校,离开爱我和我爱的老师们,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离开……
给教师的教育读后感篇2
?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精选了100篇意味深长的教育美文,分为“我爱孩子”、“教室,出错的地方”、“教师是灵魂守望者”、“牵一只蜗牛去散步”4辑。这些文章娓娓道来、真情流露、感人至深。一件小事、一句话语、一首小诗,无不带给教师美好的阅读体验,让教师感受到纯真的教育境界。这些文章篇幅虽短,却启人深思,在潜移默化中感动教师、影响教师。准确把握教育边界,熟练掌握言行禁忌,认真修炼教育艺术!
其中“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辑给我印象最深刻。当教师面对学习有时如“蜗牛”一样停步不前或速度太慢的学生时,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往往会把教师带进无限的消极情绪中。当学生贪玩落下功课时,当他们对待作业草草了事时,当教师反复强调一个好习惯而学生仍然无法养成时,当家长不理解教师对待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何如此苛刻时,教师的无奈,愤怒等消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并且这样的情绪不但伤害了自己,有可能也伤害了学生,还违反了师德规范。
所以,优良师德从教师的积极心态开始。假如我们学会换个方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放慢了速度,不是“牵着蜗牛”而是“跟着蜗牛”去散步,那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教室,出错的地方”这辑是对传统教室和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挑战。其一,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其二,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巨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其三,教室,出错的地方,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越。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第一要素。允许学生出错,实际上是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语),进而去创造。而“神圣的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摒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人文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体现,那么,学生才会有神圣的创新。
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给教师的教育读后感篇3
暑假,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孩子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的沉重包袱。他们哪儿还有心思玩儿。哪儿有时间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负已说了很多年,但孩子们的埋怨声还是很大,我儿子,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老师和我布置的很多习题集。儿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想到这儿,为人母的我想让儿子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做做游戏,唱唱歌儿,跳跳舞,引导他读书明理,带他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
给孩子真正减负吧!相信每个孩子记忆中的童年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教育读后感篇4
快过年了,天气反而不好了,天天下着小雨,又不能外出逛街就从书柜里把以前看过的一些故事书拿出来再看看,翻来翻去,却找了本叫《爱的教育》这本书,慢慢地品味起来。看完这本书后结果发现,这本书里就是一段荡涤心灵的爱之旅,原以为它和其他的童话书、故事书一样,只就是一些好玩、逗人的一些故事而已。但看过后才明白,这不就是一本普通的书,而就是讲述的就是一个意大利四年极小学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写的日记。日记里所说的就是他一年里的成长经历。书中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寓意深刻、充满温情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我。一个温馨、甜蜜的爱,他将所有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日记传文,最让我触动的就是小主人公的爸爸给安利柯的一封信,告诉他如何去《感恩》。
在信里他爸爸还告诉安利柯,老师就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让我们每个人都就应尊敬老师、爱戴老师。即使平时老师比较严格或态度不好,甚至有时还会犯错,也要一如既往地尊敬老师。我有时会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有些时候要严格要求对我们,对老师有报怨,此刻想想真就是惭愧,我觉得,安利柯父亲的这封信不只就是写给安利柯一个人的,而就是写给全世界所有的人。因为尊重老师和孝顺父母就是一样,就是每个人必有的基本道德。
给教师的教育读后感篇5
现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多少家长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不惜背井离乡,为孩子寻求好的学校。可见一间好的学校对孩子的重要性。而好的学校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就是有好的教师。记得有一位家长曾坦诚对我讲出他的心里话,他说:他之所以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完全是为了儿子读书,因为在这里既辛苦又挣不了钱,而家乡的学校教育质量很差,老师的责任心不强。如果他那调皮儿子回家乡读书绝对读不了。的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同少可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师或一个非常差的教师甚至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辈子。
正如书中所说,理想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
何为好教师呢?我认同书中的观点:优秀教师不是依据什么头衔或是什么高级职称而定,只是依据德行上乘、智能足备而定。德行上乘是指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有善意、有爱心;智能足备,是指在教学上有见识、有智慧。无论这样的教师有没有大头衔,有没有大称号,但在实际上他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格魅力,让你时时感受到他的存在,感受到他的光辉,感受到他的影响力。他们做人、教学都实现了一流的生动性,爱学生爱得有感染力、有影响力,而且有深刻的教育思想,有系统的、睿智的教育本领,他们堪称教育家。
好教师,就是那些爱岗敬业者,比起优秀教师来,他们虽然爱学生爱得有点儿婆婆妈妈,提炼不出什么教育思想,但在教学上能尽心尽力,苦累不计,只是学问不大,讲课也表现不出特别的生动性、灵活性。尽管如此,他爱学生的心是无比赤诚的、火辣辣的;每当他走进课堂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付出多少辛苦和多少汗水也心甘情愿。这样的教师在才智上未必杰出,但他们的人格是有一定魅力的,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益于学生,对学生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健全,因而好教师就是好教育。
给教师的教育读后感篇6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因此我们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让读书成为习惯。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二、学会欣赏学生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我觉得“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爱好学生是容易的事,爱那些让我们操不完心的学生就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
三、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做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学习班送去。正像有些家长所说的那样:现在光靠学校学点是不行的,要考重点学校,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分数固然重要,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亦或是我们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求、苛刻。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给教师的教育读后感篇7
?陶行知教育名篇》这部书很早就买了,当时只是草草的略读。这个寒假,我又从书架里拿出这本书在家重新拜读。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学困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