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的一个再现和延伸,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书中的主题和意义,读后感应该是对书籍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总结,只有通过认真阅读,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创稿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天才读后感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天才读后感篇1
在前几天看完这本书后,没有想着写什么观后感的,但是今天实在是闲不住吧,不能什么都不干啊。
这本书的主角(作者)在采访精神病患者后写下的这本书,给我的感想是真的厉害,因为你长时间和精神病患者接触,可能会被影响,书中也有作者记录下的一句话是:“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负责你迟早会疯的。”
在这本书中发现好多精神病人的思维逻辑和世界观超出平常人太多了,作者有次采访一位女患者时就被这句话给深深的震慑住了“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给作者的影响很大,当然这句话也成了这本书很出名的一句话。
书中采访的患者什么样的的人都有下至平头老百姓,上至海外留学生和公司老板,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那些患者的逻辑真的让人怀疑人生,思维逻辑之强想法之惊奇,但是你细想一下那些逻辑都说的通。
书中的精神病患者到底是不是真的疯了,还是说像以前地心说和日心说的那样,想想太可怕了。
论天才读后感篇2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论天才读后感篇3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论天才读后感篇4
题目是摘自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的前言的一句话,当初看完这篇前言的时候,我知道如果放在语文,克里的话,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引出下文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许是别的,这也不怪,我语文本来就不好的。
作者说他当初看到这句话时,他有一点立马带上行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后来他放弃了。至于理由他没有说,他说是由于一种不可抗拒的原因。但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着第1个想法是没钱。但具体是什么谁知道呢?
作者说他第1个想法去旅行,而且还生出了无限感慨,从他那长长的情缘就能看出来,而我就没有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什么感觉都没有,心中也伤不起什么感情来,或许是人生的阅历不同,也许是我压根对这句话提不起什么感情来,后来才发现当时我注重的是这本书的故事,在我看这本书时,我关注的是他的故事,而那些类似于感慨总结这一类的,我往往会选择一眼扫过或者直接掠过,不光是这本书,阅读其他书也是一样的。
“最精彩的其实是世界本身”。当时我回过来慢慢品赏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字很美,对我来说组合起来的更美,这句话使我想起了崔万志所说的一句话:“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是怎样的,那世界就是怎样的”。你是忧郁的世界也是忧郁的,你是高兴的世界也是高兴的,这样的世界不精彩吗?还有世界那么大,还有那么多不知道的地方,对于那些探险家来说不精彩吗?世界宇宙那么辽阔,我们地球甚至整个银河系在宇宙里只不过一颗尘埃,或许连尘埃都不如,这不是很精彩吗?
或许表达的不够充分具体,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人说过,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说过,每个人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体会,都会把它当做不同的题材来看。如果每个人的理解都和感触都一样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也未免太过于单调了吧,那么世界还会精彩吗?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盆地山峰草原,高原森林,多种多样的地形和多种多样的生物。才会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才会令那些探险家为此痴迷,不惜自己的生命,为的就是想在那自以为绝美的遗迹上面留下自己的脚印。再一个又一个的险境之中探寻着最美的风景,这大概就是文中的作者想要去旅游的原因吧,想去多看看这个世界。
世界正是因为多种多样,而因此变得精彩。而最精彩的往往是世界的本身。
论天才读后感篇5
连续三天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看完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了。除了包罗万象的内容很吸引我,还有点原因是我不敢看得太投入,理解得太深入,我怕会颠覆我的世界观。鉴于此,尽管作者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我不得不尽量把它当小说看。
几十个微小说涵盖各个领域,有量子物理、哲学、史前文明、宗教…涵盖了各种类型,有心理、情感、悬疑、科幻、玄幻…我甚至觉得每个故事都能延伸出一部大制作,比如《飞越疯人院》、《预见未来》、《变脸》、《宇宙追击令》、《时间规划局》……似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原型。
但是,封面上赫然写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纪”。作者虽然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他还是在最后强调成书时有增删,其实他就是怕读者过于沉迷。因为诸多访谈对象知识之渊博、逻辑之严密、思想之深遂、信念之坚定、感情之执着令自诩正常人的我们汗颜。
有意思的是,书中一位精神病专家的理论印证了我说过的.一句话。我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疯子。”他说得更直接,“人人都有精神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某些方面的偏执。”扪心自问,我有,你们有吗?只是很多时候正常人要压抑自己的偏执,因而过得似乎更累。
当然,我不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变得消极,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而我肯定不是天才,那注定也成不了疯子,虽然我多少有些羡慕他们,但我也非常乐意并享受做一个平凡人的快乐与踏实。所以我不会也不能认真去研究他们那一套自成体系的各类理论,惊叹一下罢了。
奇怪的是,我发现所有精神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一个正常人,却很难做到了。也许是太多外力的影响:世俗的眼光、物质的诱惑、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内心的浮躁、狂躁、不安、不屑…我应该反省、借鉴、改变……
在我看来如果看完一本书后能让我有想说话的欲望,即便不知所云,那这就是好书。引段书中的话作为读后感的结尾。“…正是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永远”这是一个老人生前写给妻子的,但是老伴却坚定地认为他还活着。你说这是妄想症呢,还是伟大真挚的爱?
论天才读后感篇6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的书。它并不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生活或者治疗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极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通过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看似。”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就对这个问题十分好奇,于是他问身边的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结果答案竟出乎意料的单一,一种说:“我很忙,这种问题没有闲时间想。”另一种面对这个问题则表示:“你疯了吗?”
看来这个问题在平常人那里不好得到答案了,作者决定真的疯一下,去问另一个特殊的人群——“精神病患者”们。他带着复杂的心情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这一接触就是4年,后来,就有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及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的感受。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它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精神病人”的世界观。
或许你认为思维是无限的,但这里会有人告诉你,“思维是限制你的一堵墙,它全部是依托在认知上的,超越不了认知。”或许你认为哲学能够帮助你解释世间万物的规律,但这里有人会告诉你,“哲学只是个死胡同,一个骗局,一个自我安慰。”或许你认为男人和女人是一种生物,但这里会有人告诉你,“猩猩与人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差1%就不是一种生物,男人和女人的基因相差巨大,所以他们根本不是一种生物。”总之,你所有的一切认知,你的世界观,都将有可能在这里打破,逆转!
你或许会大呼“谬论!”但仔细一想,这些话的逻辑和理论非常清晰,不无道理!
书中一位年轻女士直白的揭露了“真正的世界”。我们常听说要换个角度看世界,常说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或许你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但看看这位“精神病”是如何做的:她模仿他人,除了生理特征外,眼神、动作、语气、习惯、行为、举止,惟妙惟肖,以至于她身边的人有种“她实实在在变成了其他人”的错觉。她终于真正的以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看到了无数截然不同的世界,拥有无数的“世界观”,但也因为此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她和作者聊天时说了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偏差会越来越大,但是会有所谓的集体价值观在均衡着我们的主观……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如果不告诉我这是个精神病人说的话我会以她是个专家,是个杰出者!她只是行为古怪,就进入了精神病医院,对她的才能与睿智,是不是太可惜了?
不只是她,这本书中还记录了甚至比她有更多知识储备,更灵活的联想能力和更严密语言逻辑的人。在他们眼里,有“无数个宇宙的世界”,有“伪装文明的世界”,有“有时间尽头的世界”……有些人有较明显的病理特征,但有些人只是认知太超乎常人,他们虽都伴有轻微偏执,但就这样把“天才”送进精神病医院,我不由惋惜……
如果没有像作者高铭一样的人,试着去接触这个特殊群体,试着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我想,他们被埋没的才能,被埋没的世界观,将永远不会重新回到这个巨大的世界。天才和疯子,或许真的只有一线之隔,在他们眼中我们或许才是精神病。
面对他们,我竟敢感受到自己的认知是如此肤浅,我所看到的世界,竟是这么小,这么局限!
为什么会有误解?因为世界观的差异,因为不承认、不接受他人的世界观。多么肤浅的原因!而生活在这世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执拗、单调、缺乏灵性,在“我认为”的世界中无意义的咆哮:“这才是世界!”市场上数不胜数的“职场应用”类型的书被人们广为推崇,为的就是如何升职、赚钱、取的所谓的成功?学生的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学习、上好的学校,找好的工作、取得辉煌人生,而真正想过、真正认真了解孩子内心,孩子感受的又有几个?扭曲人格的孩子被“培养”出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吧!更加可怕的,是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孩子的反对,只是叛逆的表现罢了!长大的孩子,无法逃离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世界观,又是一代又一代的循环往复!看看,我们被困在怎样的世界!?世界观的差异,世界观的执拗,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一点点的侵蚀着人麻木的内心。想一想,真正会去想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人的世界观又是怎样的,该怎样对待不同的世界观的人,又有几个?早已麻木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成功的唤醒我去思考这个问题,当我恍然大悟的时候,剩下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悲伤、羞耻、自责!恰恰是被我们遗忘和蔑视的群体,在想着一个问题,想着一个我们早以忽视和忘却的问题,那个问题的名字,叫“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而我们却久久被监禁在他人强加的世界中,执拗的、顽固的、可笑的认定着。
我们的生命最长可有一个世纪,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那么久远了。可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从未有任何一本书、一个人、一句话确切的描述过: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确实是个没有确切答案的疑题,一百个人应该拥有一百种世界观,世界本身就是个巨大的“不规则无数面体”。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更加宽广,更加全面,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挣脱麻木的束缚;走近他人,摈弃浮躁,认识他人的世界;开阔思维,敞开心胸,去接纳那五彩缤纷的,更多、更多的世界。而不仅仅是执拗的局限于“我认为”。
感谢《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感谢作者高铭,带领我跳出惯常的思维,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来审视我自己。观察更多,更多的世界。
论天才读后感篇7
他是一个傻瓜,小时候受尽人的欺凌,他的智商甚至只有73。
他是一个天才,在公司当经理,还担任只有天才才能进入的门萨协会的会长。
谁能想到,他们是同一个人。
有时候,事实确实让人难以预料。他叫维克多·罗杰斯。
在凡人眼中,天才永远是成功的、胜利的象征。可智商只不过是一个死数字罢了。人的一生是自己掌握的,而不是智商掌握的,不过那要看你愿不愿意了。
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三年级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诵读困难症,毕业时连hamburger这个词都不会拼。我十分不自信。经过母亲劝说,我开了一家自己的家具店。我的第一个客人她说十分喜欢我的店,这使我信心大增。我再接再厉,开了一家又一家分店,后来,我管理着七家分店,五家特许经营店,有187名雇员。虽然在阅读上,我永远达不到老师的期望,但我的人生成功了,我胜利了!
可如果“我”毕业后一直没有勇气和信心呢?或许“我”会与命运擦肩而过吧!
让我们回到书本中,维克多因为一次误会,一直以为自己的智商只有73,和动物差不多,他不相信自己。可后来他才知道自己的智商高达173!
想到如此聪明的维克多,在自己认为自己智商只有73时,他不相信自己,整天任人欺负,封闭了自己的.心灵。而他知道自己的智商是173时,他的人生来了个360°大转弯!他在只有天才才能进入的门萨协会当会长!
为什么前后差距如此之大呢?
还是自信搞的鬼。
“要有自信”完全是被社会人说老套的一个话题,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不自信。
在这个充满未知的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人,有好有坏,有多少人因为社会打击或社会风流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的世界缺少的是一份执着,是一份上劲,是一份积极的心,不过更重要的还是信心。因为梦想就意味着挫折与打击,必要有足够的信心去迎战。
如果你在茫茫人生中站到了一条自己最想去的路,请不要放弃,勇敢去追逐它,不管前方有多少山河和大海,不要选择回头,做你自己。be yourself.
我们的人生就由我们自己掌握吧。让我们逐梦前行,信心满满!
be yourself.
论天才读后感篇8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自己的未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需要源源不断的从书中获得知识,通晓其中的道理。
当我打开这本《天才少年维克多》时,我看到了维克多从一只丑陋的毛毛虫蜕变成一只华丽的蝴蝶。因为早产,说话也不清楚,六岁即被诊断为认知能力低下,因此他认为自己是个傻瓜,没有自信心,同学也嘲笑他。一次智商测试结果错误---被看错成73,更被同学们嘲笑,说他是低能儿,让他彻底失去信心,就只因这个,他辍学了。其实他是个173的高智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找到自我,相信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名扬世界的人物。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的道路,所以很开心,但是最让我受益的是自信。维克多成功后的一次演讲中,他借用了康拉德?希尔顿的话,“一根铁棒,如果被制成马蹄铁,会值10美元50美分;如果被制成钉子,会值3250美元;但是如果被制成手表的零件,却可以值250万美元。”读了这句话后,我忽然明白了,即使自己有再杰出的才能,要有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就只能是“一根铁棒”了。
请扬起自信的风帆,如果还没有尝试,一定不要给自己的能力下定论。请相信自己,面对挫折,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是能行的。这样便可以自信的面对未来,使平凡的自己变得不平凡,让不自信的自己变得勇往直前,请相信自己能与未来的美好相约于这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