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读后感

《红色旅游热潮中读闪闪红星:革命传统如何传承给新一代》

## 红色旅游热潮中读《闪闪红星》: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闪闪红星》作为一部经典的革命题材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少年潘冬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故事。在红色旅游日益火爆的今天重读这部作品,源于我对"革命传统如何传承"这一命题的持续思考。红色旅游景点的游客如织,是否意味着革命精神真正走进了当代人的心灵?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书籍。

从文化层面看,《闪闪红星》通过儿童视角展现了革命年代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潘冬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历程,体现了革命文化对个体人格的塑造力量。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纯粹的精神追求显得尤为珍贵。红色旅游不应止步于打卡拍照,而应成为感悟这种精神内核的文化实践。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革命传统的代际传承面临着认知图式的重构挑战。当代青少年与革命年代存在着巨大的时空隔阂,简单的说教难以引起共鸣。《闪闪红星》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崇高的革命理想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成长故事,这种叙事方式对今天的革命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将本书与杜威的教育哲学相联系,可以发现革命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在做中学"的体验式教育。潘冬子在送情报、站岗放哨等具体实践中完成了革命意识的觉醒。这提示我们,革命传统教育需要创造更多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机会,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

在个人感悟层面,阅读过程中"潘冬子在星光下守护着革命火种"的场景令我动容。这让我联想到在贵州遵义会议旧址见到的一位年轻讲解员,他眼中闪烁的光芒与书中描写的"闪闪红星"何其相似。真正的传承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历史事件,而在于能否在心灵深处点燃那簇不灭的火焰。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闪闪红星》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作品构成了一个革命成长叙事的谱系。这些作品虽然诞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但都探讨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革命叙事的本土特色又兼具人类共同价值,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这场阅读之旅让我明白:红色旅游热潮中的我们,既是革命传统的参观者,更应该是精神火种的传递者。《闪闪红星》启示我们,革命传统的当代传承需要完成从"记忆"到"体验"、从"知识"到"行动"的转化。当革命故事真正触动心灵、指导实践时,那颗闪闪的红星就会永远照耀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