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读后感

怀念童年时光却回不去?萧红笔下的故乡教我珍惜当下

## 在记忆的河流中打捞永恒:《呼兰河传》与当代人的精神返乡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东北小城呼兰河的乡土风貌,通过儿童的视角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村的生活图景。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之所以打动今天的读者,恰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地域叙事,触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对纯真年代的永恒乡愁与无法回归的宿命。

从社会文化视角看,《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构建了一个正在消逝的民间文化宇宙。萧红笔下的"我"与祖父的后花园,成为抵抗外界残酷的精神堡垒。这种童年记忆的乌托邦性质,与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空间诗学》中对"家宅"作为心灵庇护所的论述形成对话。当我们怀念童年时,实质是在怀念一种未被异化的存在状态,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是寻找"诗意栖居"的可能。

当代社会的加速发展使这种乡愁更为强烈。社交媒体上泛滥的"怀旧经济",从老式零食到复古游戏,无不折射出现代人的精神焦虑。萧红教会我们,真正的珍惜当下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如她观察菜园里"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那样,接纳生命的本真状态。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重拾画笔的经历——不是复制童年的绘画,而是在成年人的视角下重新发现创造的快乐。

将《呼兰河传》置于现代文学谱系中,它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形成有趣对照:前者通过空间记忆保存时间,后者通过时间体验重构空间。这种记忆的艺术化处理启示我们,面对无法物理回归的故乡,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在精神层面实现"返乡"。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完成与"内在儿童"的和解。

《呼兰河传》最终告诉我们:怀念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回去,而在于将那些塑造我们的纯净体验,转化为面对复杂现实的精神资源。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可复制的纯真,正如萧红的后花园永远繁茂在文学史中,我们的当下也终将成为值得怀念的"黄金时代"。珍惜此刻的完整体验,或许就是对未来乡愁最好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