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节初二数学课,内容是二次函数。我站在讲台前,手握粉笔,滔滔不绝地讲解公式和例题。学生们坐在下面,有的低头在本子上机械地抄写,有的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还有的干脆趴在了桌子上。我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但那时,我还坚信: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只要我讲得足够清楚,他们就应该能学会。然而,那节课的最后,我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谁能说说,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几个学生犹豫地举起了手。我突然意识到,我讲得再清楚,他们没听进去,或者根本没理解。那是我第一次对自己坚持多年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怀疑。
### 背景与起因
我从事中学教学已经15年了,最初的几年,我完全依赖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那时候,我觉得教学就是把知识“喂”给学生——老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教材、教案、考试,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的。我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设计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方式,甚至自认为风趣幽默地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笑话,试图让课堂气氛活跃一些。
然而,渐渐地,我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们看似在听课,但实际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考试成绩也并不理想。更让我担心的是,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后悄悄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数学好无聊,反正我听不听都一样,反正考试也不会做。”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
### 转变过程
真正促使我转变的,是一次偶然的培训机会。那次培训的主题是“启发式教学”,主讲人是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他讲了一个案例,说有一个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学习物理知识,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这个案例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能不能在我的数学课上也尝试类似的方法?
于是,我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式教学。起初,我有些忐忑,毕竟这种方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而我并不确定他们是否愿意配合。我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比如,在讲到几何图形时,我会问:“你们能想到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证明这个定理?”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上台展示他们的思路。
最初的尝试并不顺利。学生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突然要他们主动思考和讨论,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有的学生甚至直接问我:“老师,您直接告诉我们答案不就行了吗?”我意识到,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难。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开始逐步调整。首先,我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并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表扬。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慢慢地,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们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 案例与效果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平时成绩一般,对数学兴趣不大。在一次关于“数列”的课程中,我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个数列,并找出其通项公式。小明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列,还自己编了一个小故事来解释这个数列的来源。他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从那以后,小明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叫小丽的女孩子。她性格内向,平时不太敢在课堂上发言。在一次关于“概率”的课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模拟掷骰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记录结果。小丽在实验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她不仅准确地记录了数据,还主动上台分享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次经历让她变得自信了许多,在之后的课堂上也更加活跃。
通过这些案例,我深刻体会到启发引导式教学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 反思与收获
回顾这些年教学方式的转变,我感慨良多。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引导式教学,我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其中有困惑、有挫折,但更多的是收获和喜悦。
我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启发引导式教学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创新。
当然,启发引导式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智慧,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每一次的失败和成功都让我更加成熟和自信。
### 结尾
展望未来,我希望更多的教师和家长能够认识到启发引导式教学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是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合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教育改革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点燃火焰的人,让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在课堂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