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老支书的党建创新之路
**引子**
话说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乍暖还寒。我当时作为乡镇党委副书记,正赶往村里参加一个党支部活动。坦白说,那天的天气实在不怎么样,阴沉沉的,风也大,我心里琢磨着,估计来参加活动的人不会多。可到了现场,我发现自己错了。不大的村委会会议室里,坐满了党员,老的少的都有。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那时候搞党建活动,大家都是“要我参加”,如今却成了“我要参加”,这转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案例分析**
要说这个转变,就不得不提我们乡里的老支书们。他们可真是有一套。先说老李吧,干了快二十年的村支书。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他常说:“咱搞党建,不能光讲大道理,得让大伙儿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有关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记得有一回,他想搞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党员座谈会,按理说这种主题挺宏大的,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可老李有办法,他把会场搬到了村头的果园里。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大家围坐在果树下,一边品着刚摘的苹果,一边聊着村里的发展。老李还特意请了几位致富能手,现场分享经验。大伙儿听得津津有味,讨论得热火朝天。
还有老张,他则擅长利用本地资源。我们这儿有个红色教育基地,他经常组织党员去那儿搞活动。他不是简单地让大家参观一下就完事,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比如重温入党誓词、现场微党课等。通过这些活动,党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党史的理解,还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
**个人感悟**
说实话,我刚开始对这些做法还有点怀疑,心想这能有多大效果?可事实证明,我错了。老支书们的这些创新方法,真正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他们不再把参加党组织活动当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我提升和交流的机会。
我自己在工作中也尝试借鉴他们的做法。比如,有一次我们计划搞一个关于环保主题的党日活动。我心想,怎么才能让大家感兴趣呢?于是,我决定带大家去村边的河道清理垃圾。那天,我们穿着统一的志愿者马甲,拿着工具,干得热火朝天。没想到,活动结束后,好多党员都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觉得很有意义,不仅为村里做了实事,还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当然,这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挑战。比如,有时候活动设计得再好,还是会有人不愿意参加。这时候,老支书们的坚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总是耐心地去做思想工作,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他们常说:“做思想工作,就得有耐心,不能急。”
**具体细节**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老李组织的一个“党员家庭走访”活动。他要求每个党员走访十户村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然后汇总上报。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其实很费时间和精力。刚开始,不少党员有抵触情绪,觉得这跟自己的工作没多大关系。可老李不急,他一个个做工作,还亲自带队走访了几户。慢慢地,大家看到了走访的实际效果,比如帮助解决了几户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村民们对党员的信任度也提高了。最终,这个活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党员们也从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新颖见解**
从这些经验中,我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党建活动的创新,关键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要真正走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盼。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让大家愿意参加的活动。
另外,我觉得党建活动的创新还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每个村的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同时,要鼓励党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他们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来。这样,活动才会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总结**
总的来说,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我们基层党务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老支书们的经验给了我很多启发,他们的坚持和创新,正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未来,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让党组织活动真正成为党员们自我提升和交流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的党建工作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