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工作总结

临床医生年度总结:如何平衡医疗成果与人文关怀的完美呈现

**《心电图上的裂痕与温度》**

凌晨三点,CCU的监护仪警报声像一把钝刀,划开粘稠的夜。29床的老刘心室颤动发作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抄起除颤电极片——300焦耳,充电,清场,放电。他的胸廓弹起的瞬间,我瞥见床头柜上那张全家福:四个孙子挤在他皱纹里笑。后来他醒来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夫,今天的造影…能不能改到下午?大闺女赶火车回来得中午。”电极片黏胶还粘在我手心里,发凉。

**(一)那些“不听话”的心脏**

我们科里常说,高血压患者分两种:怕死的和不怕死的。老陈属于第三种——怕死但更怕麻烦。他的降压药在抽屉里摞成扑克牌,却总说“头晕才吃”。直到上个月眼底出血,他瘫在诊室椅子上嘟囔:“我晓得你们医生爱吓唬人…”那天我撕了张处方笺,背面画了条歪歪扭扭的曲线:“这是您今早的血压,像不像地震波?您家小孙女上周是不是还说想坐飞机?”老陈后来把药盒塞进了老花镜盒里,说“这样忘不了”。

有时候数据越完美,人越脆弱。32岁的程序员小林心梗术后,盯着肌钙蛋白指标问我:“这数字没归零是不是还会死?”他的指甲在平板电脑上敲出咔咔声,像台失控的ECG机。我关掉电子病历系统,把他手机反扣在桌上:“现在我是您的私人服务器,请问您最想备份什么?”后来我们用了二十分钟聊他养的多肉植物——那些他担心没人浇水就会死的生命体,比任何β受体阻滞剂都有效安抚了他的窦性心动过速。

**(二)白大褂里的破绽**

不是所有裂痕都能用支架撑开。上季度接诊的妊娠合并心肌病孕妇,我至今想起仍会胃部发紧。当时产科同事举着胎心监护报告冲进来说“胎儿窘迫”,家属却攥着手术同意书吼:“保大人?你们问过孩子意见吗!”后来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我发现自己正在默数缝合线打结的次数——这种强迫症般的精确,或许是对抗无能为力的最后武器。

电子病历系统升级后,有次我对着屏幕输完“心功能Ⅲ级”的诊断,突然发现已经三分钟没看患者的眼睛。那是个独居的退休教师,她交叠的膝盖上放着牛皮纸包好的旧病历,边缘磨得发毛。现在我们诊室里多了块小白板,实习生们笑话我“像小学老师”。但当你看着患者自己画下心绞痛发作的轨迹——用粉色粉笔标出洗碗时疼,蓝色是接孙子放学时闷——那些线条比任何冠脉造影都更具象。

**(三)医疗器械之外的工具箱**

我们科新来的规培生总好奇,为什么我查房总带着保温杯。其实那是给19床老吴准备的——他坚信“西医越治越虚”,直到有次撞见我往杯里扔枸杞。“原来你们也信这个!”现在他乖乖吃着氯吡格雷,因为我和他约定“西药管血管,枸杞管玄学”。

“3分钟共情法”是种奢侈,但未必费时。比如问心衰患者“走多远会喘”时,补一句“去年这时候能走到哪儿”;给阿司匹林时随口提“这药和您家存着的硝酸甘油是表亲”。有次交完班,护士长塞给我张纸条,上面是3床小姑娘写的:“谢谢医生叔叔说我的心脏像奥特曼能量灯——虽然红是因为二尖瓣反流。”

**(四)当系统比血管更僵硬**

最近医务处通报“平均住院日超标”,科室晨会上没人吱声。其实我们都知道,那个超标的是27床的周老师——她丈夫偷偷告诉我,住院这八天是她“十年来唯一不用假装坚强的假期”。当DRG付费标准撞上人类对疼痛的耐受力,病床周转率数字里渗出的血色,比心包积液更触目惊心。

绩效系统里永远统计不到这些:护士小张给临终患者编的麻花辫,主任周末偷偷来给贫困患者塞的饭卡,还有我诊桌抽屉里那盒金嗓子喉宝——半数进了哭诉家属的喉咙。有天深夜,信息科同事抱怨心电图机老是死机,我脱口而出:“它比我们有人性——知道累了就罢工。”

**(尾声)**

老刘最终没等到下午的造影。他女儿攥着死亡证明时,突然问我:“我爸最后那句‘电视遥控器’,是不是说藏在枕头下?”后来我在更衣室发现他塞给我的苹果,表皮已经皱缩如心肌缺血的心肌细胞。

上周收到小林寄来的明信片,背面粘着片干枯的桃蛋叶片。他说现在每天骑车上班,“虽然医生肯定要说这样心率快”。你看,心脏从来不只是四腔两房的精密结构,那些心电图捕捉不到的波动,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要修复的裂痕。

(后记:今早发现白大褂口袋里还有颗融化的巧克力——是那个先心病患儿硬塞给我的“手术能量”。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也擦不干净心电图机上的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