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工作总结

基层党建工作者必看:如何写出有高度有温度的党建工作总结

**《写有高度又有温度的党建总结:十年老党务的真心话与大实话》**

又到年底交总结时,办公室小王的眉头皱成了党徽上的麦穗。这场景让我想起十年前自己第一次写党建总结,硬是把三页纸塞满"深入学习贯彻""显著提升"之类的套话,结果被老书记用红笔划得只剩半页空白。现在想来,那些被删掉的内容,缺的不是政治正确,而是真实的政治生命力。

**一、所谓"高度",是让政策长出毛细血管**

去年指导某社区写垃圾分类总结时,我见过这样的初稿:"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我当即反问:"你们书记带着党员挨家换垃圾桶那晚淋的雨,怎么就不配写进去?"后来我们重写时,把"生态文明建设"具象化为党员志愿者手绘的《厨余堆肥流程图》,以及张大伯那句"这党徽马甲比物业工服管用"。

我总跟年轻同志说,找政策落点要像老中医把脉。有次帮非公企业党支部改材料,发现他们硬套"乡村振兴",其实把技术骨干下乡培训的故事与"人才下沉"政策结合,反而更见力道。这就像我们老家的腌菜坛子,光有粗盐不行,得把每片菜叶子都揉出汁水来。

**二、所谓"温度",是给制度描上人情轮廓**

上个月翻出2018年抗台风的总结,看到"转移危房群众23人"这行字时,突然想起那个暴雨夜,李奶奶死活不肯离开老屋,是预备党员小陈蹲在地上给她换了三遍袜子,老人才红着眼眶说"我跟党走"。这些细节当年我觉得"不够庄重"删掉了,现在却成了最刺心的遗憾。

但温度不等于煽情。有次看到某村支书写"贫困户王大姐拉着我的手泪如雨下",我当场泼冷水:"你真确定人家是感动不是嫌补助款太少?"后来我们改成"王大姐退回200元慰问金说'先给更困难的'",用克制的事实反而更见情深。

**三、那些年我踩过的坑,比党龄还长**

最痛的教训来自2016年。我花一周时间炮制出八千字总结,其中"强化思想引领"就占了两页。检查时领导突然问:"你提到的12次党课,有多少是照着文件念的?"这话像盆冰水浇醒了我。现在带队伍,我要求每项成绩必须带"三件套":具体数字、典型人物、反差对比。比如"流动党员到会率从40%提到82%",后面一定跟着"东莞打工的党员老周坐了8小时绿皮车回来投票"。

还有个容易栽跟头的地方是"创新"。有同事把"主题党日+包粽子"包装成重大创新,我提醒他:"群众不会因为你会包粽子就信党,得说清粽叶怎么变成连心桥。"后来我们追加了"粽子议事会"解决停车位的案例,这才算见真章。

**四、留白处的思考比文字更重**

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最好的总结应该像老党员掌心的茧——既有岁月磨出来的硬核,又留着触摸生活时的柔软。每次落笔前,我会对着电脑屏保里"半条被子"的故事发会儿呆,问自己三个问题:群众能看懂吗?检查组能验证吗?三年后的自己会脸红吗?

当然也有没想透的事。比如测评表上"群众满意度92%"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是党建的功劳?又有多少是物业公司修下水道的效果?这杆秤我至今没找准星。就像我既反对过度包装,但也承认需要适当修辞,这个度,可能得琢磨一辈子。

临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党建总结不是写给上级看的述职报告,而是写给时代看的情书。当你把某位老党员颤抖的党费收据夹进材料袋,当你在后半夜删掉所有形容词仍觉得热血翻涌,这时候的纸面,自然会透出理想的光泽。

(关于流动党员管理那些弯弯绕绕,咱们下次泡壶浓茶慢慢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