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自查指南:在细节中守护那件“白衬衫”**
**1. 从一张被退回的发票说起**
去年审计时,财务处小张拿着我签字的差旅报销单欲言又止。那张标注“客户接待”的发票背面,用铅笔写着某会所的名字——那地方去年刚被纪委通报过。我瞬间头皮发麻:签字时明明注意到异常,却因“金额不大”“下属不易”选择了沉默。后来全处补了三天廉洁课,我才明白,所谓“破窗效应”,往往始于一句“这次算了”。
你的抽屉里,有没有类似的“这次算了”?
**2. 三个必须撕开的“信封”**
**(1)模糊票据里的试探**
2018年乡村振兴项目验收时,承包商“无意”夹带了一张没有明细的办公用品发票。我盯着那张纸,脑子里闪过他之前那句“您家孩子是不是快上学了”。最后我当着全体组员的面要求补全清单——后来才知道,同一项目里,另一个组的负责人因此被谈话。
*自查点:今年经手的票据中,是否有3张以上“合理但不合规”的支出?*
**(2)亲情绑架下的沉默**
表弟想承包单位食堂,电话里说“就当帮我看下招标文件”。我花了整晚改出二十多条意见,却在发送前全部删除。最终只回了一句:“流程问题请咨询采购办。”那之后三年,姑妈都没来我家吃饭。
*自查点:面对亲友请托,你用的是“我试试”还是“按规定不行”?*
**(3)时间账簿里的公私不分**
有个月我统计自己的加班记录:12次“撰写材料”中,有5次其实是帮同学改商业计划书。虽然没用单位电脑,但那些夜晚本该陪女儿练琴。廉洁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对时间的敬畏。
*自查点:翻翻上周的工作日志,是否存在用公务时间处理私事的“时间套利”?*
**3. 那些比红包更隐蔽的“污渍”**
- **语言腐败**:汇报时说“在领导支持下”,实际是否弱化了同事连夜统数据的付出?
- **资源偏心**:同样的申请,为什么A部门的物资批得比B部门快两天?
- **习惯性双标**:要求下属24小时回复工作群,自己却常忽略基层员工的邮件。
去年某次干部测评,后勤科老李给我打了低分。后来才知道,有次他申请更换老旧打印机,我随口说了句“还能将就用”。现在每次走过那台卡纸的机器,都像在抽自己耳光。
**4. 把教训钉进明天的日历**
不要写“加强廉洁意识”,试试这些具体动作:
- 每月第一个周一,检查经手合同中的“特别约定”条款
- 每季度末,公开自己参与评审的项目及回避理由
- 收到礼品后,在登记表上补记对方的微表情(这招是跟纪委老赵学的)
压力很大。真的。但白衬衫之所以难穿,不就是因为半点污渍都藏不住吗?
**PS:今年家属帮我整理书房,笑称“连废纸都分公家信封和私人便签”。我想,所谓底线,大概就是从这些“矫情”开始的吧。**
(自查清单模板附后→)
**[ ] 今年是否有3次以上因“情面难却”而降低标准?
[ ] 办公用品领用记录中,个人消耗品占比是否超10%?
[ ] 最近一次批评下属时,是否先检讨了自己同类错误?**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2016年老同学约我“喝杯茶”那天,如果我去了,现在会怎样?幸好,人生没有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