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工作总结

班主任必备:期末总结如何写出班级亮点,让家长和校长都认可

那是我第三年当班主任时遭遇的“滑铁卢”——家长会上,当我声情并茂地念完花了三个晚上写的期末总结,台下竟响起一片礼貌性掌声。最扎心的是散会后,小林的妈妈偷偷问我:“老师,您说的‘班级凝聚力显著提升’,具体是指…?”

粉笔灰正飘在夕阳的光束里,我盯着总结稿上那些“团结进取”“全面发展”的套话,突然意识到自己活成了当年最讨厌的“八股文老师”。

——

现在想想挺蠢的,那时候总把“亮点”等同于奖状数量。直到有次运动会,我们班接力赛倒数第一,但照片墙上最抢镜的却是小A摔倒后膝盖渗着血跑完全程的背影。我在总结里写道:“比金牌更耀眼的是,有人教会了我们如何优雅地失败。”结果你猜怎么着?期末时校长特意复印了这段话贴在教师办公室。

(哦对了,还有件事…)

去年大扫除评比拿了第一,我差点就把这事写成典型。直到看见劳动委员藏在讲台抽屉里的值班表——那上面用荧光笔标着“小B(哮喘):擦窗台以下区域”“小C(恐高):换洗抹布”。这么说吧,那张被修正带涂改了好几次的破纸片,比任何锦旗都让我骄傲。

——

最让我意外的是小D。这孩子总在课上画漫画,有次我没收了他的速写本,却发现扉页写着“给妈妈的第37张生日卡”(她去年化疗掉了头发)。后来我在给他妈妈的私信里夹了这张画,期末总结则写了句:“有些天赋,不需要用分数证明。”

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有次我得意洋洋汇报班级平均分进步5分,校长突然反问:“所以另外45个孩子呢?”当时我愣在原地,粉笔灰呛得直咳嗽。现在每次写数据都会补一句:“特别要表扬小E,虽然总分只提高2分,但她的错题本比教案还厚。”

——

给家长看的总结得像煲汤——得小火慢炖出人情味。比如我会写:“小F现在看到我会主动微笑了(虽然笑得像牙疼)”,而不是“该生社交能力提升”。但给校长的版本得换成:“通过创设非言语互动契机,缓解了ASD学生的焦虑情绪。”你懂的,本质是同一件事。

(坦白说,有些细节需要适度包装。比如“经常帮助同学”太模糊,但如果说“每天帮坐轮椅的小G推车到校门口”,画面感就来了——虽然实际上一周就两次。)

——

那年冬天巡堂时,发现总考倒数的小H在给全班修椅子。后来我在总结里写:“我们班有56张椅子,和56种被需要的方式。”现在想想,教育最魔幻的就是这点——你以为在记录成长,其实是成长教会你如何观察。

如果看完还是没头绪,欢迎课间来办公室偷我的巧克力(铁盒里那堆被压扁的费列罗,都是被双胞胎美术课代表搞混名字的赔罪礼)。对了,要是看见个在窗边发呆的老师,可能正纠结怎么描写那个总在科学课喂蚂蚁的孩子…

——

这么说吧,期末总结真正的金句,往往藏在被你吼了三次“别走神”的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