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那晚收车,瞄了眼里程表——好家伙,今年又跑了小八万公里。方向盘上的皮套磨得发亮,跟我手掌的老茧倒是挺配。趁着热乎劲儿,跟大伙儿唠唠这一年的车轮子上的事儿。
**安全这事儿,数据不说谎。**今年违章两次,比去年少一次。但说实话,7月份那次压实线扣分真冤——朝阳门桥下第二个红绿灯,前头新手突然急刹,我要不掰方向盘就得亲他屁股。刹车片换了俩回,比去年省下一副的钱。轮胎纹路还够深,但老张汽修厂的伙计说右前轮有点吃胎,估计是总跑机场高速那几段弯道给磨的。
最悬的是6月暴雨夜。京港澳高速上,那辆黑色SUV突然从应急车道别过来,车灯晃得我眼前发白。幸亏提前把车速从100降到70,脚虚搭在刹车上。后座睡得打呼的乘客根本不知道,他梦里那“咯噔”一下,差点就是他后半辈子坐轮椅的起点。现在养成了毛病:雨天跟车,专盯前车排气管溅水高度。要是水花超轮胎三分之一?立马变道。这招比啥ESP都实在。
新手常犯的错是把车当坦克开。我们跑长途的都知道,大货车的“死亡摇摆”不是闹着玩的。上个月在G4看见辆小车硬挤两辆半挂中间,后视镜距离也就一拳。我赶紧降下车窗吼了一嗓子,那小子还瞪我。啧,阎王殿里赶集的架势。
**说到服务,后备箱里藏着我的“江湖秘籍”。**五条不同接口充电线,三件一次性雨衣——去年夏天拉了个穿真丝裙的姑娘,雨大得跟天漏了似的,她下车时那声“师傅你人真好”,比我接十单都舒坦。呕吐袋永远搁在副驾驶门兜里,位置要伸手就能够着,又不能太显眼。有回拉个喝高的老板,袋子刚递过去他就用上了,完事儿还给我发了个红包,上头写着“救急之恩”。
空调温度是门玄学。28度有人说冷,26度有人嫌热。后来我淘了条羊绒毯扔后座,遇到抱怨的直接递过去:“您裹着,温度我马上调”。比解释“这破车空调温控不灵”管用十倍。最烦那种一上车就指挥路线的,“前头右转!”“怎么不走二环?”。有一回没忍住回了句:“要不您来开?”得,直接收获个一星差评。现在学乖了,先问“赶时间不?”要对方点头,立马补上“那我给您走最快路线,成吗?”
这行干久了,腰椎间盘突出是标配。上个月疼得下不来车,去按摩店拔罐,师傅说我这后背像块老树皮。但你说邪门不?每次听到乘客说“师傅开得稳”,心里那点得意劲儿就跟新手时期第一次跑长途似的。有对老夫妇每个月固定包我车去医院,大妈总念叨:“坐你的车能不晕,我家老头能多吃半碗饭。”
导航有时候真坑人。上周送人去南锣鼓巷,给我导进条胡同,限宽墩子离后视镜就两指距离。倒车时候蹭了墙,赔了二百块钱。现在学精了,陌生路段提前切到货车导航模式——虽然绕点路,总比卡在巷子里当展品强。
年底洗车时候发现,仪表盘缝隙里卡着颗小孩的卡通纽扣。想不起是哪位小乘客落下的,但突然觉得这铁壳子也挺有温度。车要保养,人更要复盘。明年打算在座位背后贴张二维码,扫码能看我整理的《北京十大魔鬼路段避坑指南》。方向盘还得继续转,毕竟后视镜里看的都是别人的故事,前挡风玻璃外头,才是自己的路。
(啊对了,要是哪位同行看到这儿——北五环那个新装的测速摄像头,真他妈灵!别问我咋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