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雨,我的红色钢笔漏墨了**
我记得2021年9月的那次月考分析会,教务主任把三份总结拍在桌上:“这几份,重写。”其中一份是我的。理由很直白:“李老师,你带的班平均分年级第一,但总结里除了数据就是‘感谢领导栽培’,学生呢?你自己呢?”我盯着被退回的A4纸上那滩红色墨渍——钢笔漏墨了,像极了当时我发烫的脸。
**总结里的数字会过期,但那个学生的眼神不会。**
早些年我会在总结开头罗列“授课320课时,批改作业2000份”,现在翻看只觉得可笑。去年整理档案时,对比2018年和2023年的《孔乙己》教案,发现旧版写满“分析人物形象的三步骤”,新版却用黄色批注标着:“小航在讨论时突然问‘如果孔乙己会刷短视频,他第一句会说什么?’——这个时代的孩子正在用他们的方式理解经典。”你看,专业成长从来不是“参加XX培训”的清单,而是**教案边角料里长出的新芽**。
说到套路化总结,我电脑里还存着个“经典”范例:
【原版】“本年度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所带班级语文平均分提升5分。”(后面跟着10个获奖名称)
【我的修改版】“周三下午的作文课,当我第三次讲解‘细节描写’时,后排传来一声清晰的叹气。课后发现是陈默——那个总交半页纸作文的男生。我问他原因,他攥着衣角说:‘您上次表扬我把泡面香味写成‘像妈妈毛衣上的阳光’,可我后来再没写出过这样的句子。’这句话让我把下周的教案全部重排,改成‘用五感写最熟悉的角落’。”
你们肯定也遇到过这种时刻。领导爱看的总结往往要“亮眼”,但**教育最珍贵的部分常发生在聚光灯照不到的缝隙里**。有次青年教师培训,我让大家写下“今年最失败的课堂”,结果最年轻的王老师交上来:“公开课问‘谁没听懂’时,只有小雅举手。我惯性说了句‘其他同学都很棒’,课后看到她用橡皮在桌上狠狠划了个‘伪’字。”这段描述后来被教务批注“负能量”,但我觉得比二十张荣誉证书都有分量——真实的教育情怀,是敢把破洞的袜子露出来给人看。
说到情怀,现在这个词快被鸡汤腌入味了。上周某公众号文章标题竟是《用爱发电,班主任凌晨三点批作业》!我们这行最可贵的,恰恰是拒绝这种自我感动。记得2022年冬天,我在总结里写“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后进生”,被老校长圈出来问:“你确定这些孩子需要的是‘老师额外的施舍’,而不是‘课堂上不被放弃的存在感’?”这句话像根刺,让我后来每次写“加班”都要先想想:这究竟是学生的需要,还是我的自我证明?
有意思的是,越是具体的细节越有穿透力。上个月培训新教师,我让他们在总结里必须包含“一个物品”:小宇作业本里夹着的拼音纸条、被翻烂的《教师用书》第57页的咖啡渍、手机相册里某天黄昏空荡教室的光影……**物品是记忆的锚点,而教育的年轮就刻在这些锚点上**。比起“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文字更能让十年后的你想起:原来那一年,我真正活过。
当然,这点可能不全面。有些同行会说:“考核表格就那么大,哪有空间写故事?”但你们看过去年的教师发展报告吗?第8页有段话我记到现在:“当总结变成精装的橱窗,我们就失去了擦拭镜子的机会。”
明年总结我想写这些:
- 3月14日,小彤在周记里画了朵花,下面写“今天李老师没叫我‘课代表’,叫了我的名字”
- 9月的家长会,终于没再说“请配合老师”,而是“我们来聊聊小凯最近迷上的天文望远镜”
- 哦对了,还有教师节那束花里藏着的纸条:“您上课模仿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时,像我爸喝醉的样子——但更可爱”
写完这篇才发现,咖啡又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