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工作总结

学困生转化有妙招:爱心教育让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 春风化雨润无声

有人说教育是门艺术,那么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便是其中最细腻的笔触。当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斑驳地洒在那些低着头的身影上,我们可曾想过,这些看似黯淡的花朵,需要的不是修剪,而是另一种养料?

记得那个总把课本翻得哗哗响却眼神茫然的小林。作业本上的红叉像荆棘,刺得他日渐沉默。我们习惯性地归因于"懒惰"或"笨拙",却忘了掀开表面的落叶,看看底下的根系是否缺氧。是什么让知识的清泉流不进他的心田?或许,我们举着水壶的手,从未真正俯身测量过土壤的湿度。

用分数丈量灵魂的深度,本就是种残忍。当我在他的周记本里发现整页的机甲战士素描时,突然意识到:那些被我们判定为"走神"的涂鸦,恰是他向世界伸出的触角。于是办公桌抽屉里多了几本军事科普读物,课间谈话从"昨天的题"变成了"你设计的装甲动力系统"。渐渐地,他眼中有了光,像冻土下苏醒的种子,顶开坚硬的外壳。

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作业。有的幼苗需要更多晨露,有的则需要更长的破土期。当数学老师把买菜计算题换成游戏装备价格换算,当英语老师允许用说唱节奏背单词,那些曾被贴上"迟钝"标签的眼睛,突然变得灵动起来。这难道不是对我们固化评价体系最温柔的嘲讽?

办公室里那盆总不开花的君子兰提醒着我们:没有不会绽放的生命,只有尚未找到节律的等待。小林的期末物理试卷上,那道完整解出的杠杆原理题旁边,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此刻我们终于懂得,所谓"妙招",不过是摘下教育者的面具,以赤子之心触碰另一颗心的温度。

在教育的原野上,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麦浪,而是岩缝里倔强生长的野花。当我们学会用不同的节气计算成长,每颗星星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那些曾被阴云笼罩的角落,终将迎来自己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