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凝聚力大提升:后进班级的逆袭之路全记录**
班级是什么?是几十个名字拼凑成的花名册,还是每天清晨整齐划一的晨读声?或许都不是。它更像一片土壤,埋着不同的种子,有的早早发芽,有的仍在沉睡。而这一次,我们见证了一片曾被贴上“后进”标签的土地,如何悄然焕发生机。
起初,班级像一盘散沙。自习课上的窃窃私语盖过翻书声,运动会报名表上的空白比名字还多。有人说,这样的班级没救了;可问题真的在于学生吗?还是我们从未真正点燃过他们的心?
改变从一场失败的拔河比赛开始。那天,我们输得狼狈,可回教室的路上,不知谁嘟囔了一句:“下次能不能别各拉各的?”这句话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沉默的空气。班会课上,我们不再谈纪律、谈成绩,而是摊开一张白纸:“如果班级是一艘船,我们想驶向哪里?”答案五花八门,却意外地指向同一个方向——**不想再当“被放弃的班级”**。
行动比口号更有力。我们尝试了“反向值日”:优生和后进生搭档,不是帮扶,而是合作。擦黑板的人负责检查作业,扫走廊的成了班会主持人。角色互换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彼此的闪光点。那些曾被忽略的学生,突然发现自己的名字被写进“班级贡献榜”。原来,尊严比分数更能唤醒一个人。
活动是最好的粘合剂。元旦晚会,我们放弃了“精英表演”,改成全员参与的“乱炖才艺秀”。跑调的歌、笨拙的魔术,换来的是震耳欲聋的掌声。那一刻,讲台不再是评判席,而成了共享的舞台。春游时,我们故意设计需要十人协作的游戏。当最后一组跌跌撞撞跨过终点线,有人红着脸伸出手:“下次……我们组队吧?”
成绩的提升来得比预期更慢,却也更扎实。期中考试,平均分只进步了五分,可交白卷的人数归零。这难道不是另一种胜利?任课老师感叹:“上课抬头的人多了。”你看,当一个人被看见,他自然会挺直脊背。
如今回望这段路,最珍贵的或许不是奖状,而是那些细微的裂变:晨跑时自发压住速度的体委,课后围在一起讨论题目的“死对头”,甚至家长群里那句“孩子说班级像家了”。凝聚力究竟是什么?它不是口号喊出来的整齐,而是每个人都能说——“我们”而不是“他们”。
这片土壤里的种子,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