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职称评审这场年度"大考",是否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当表格里的数字代替了讲台上的汗水,当硬性指标遮蔽了讲台下的坚守,我们是否偏离了"评人"而非"评材料"的初心?
手指划过评审材料的装订线,不由思考:那些熬夜整理的论文复印件,能否丈量出教师深夜批改作业的背影?量化评分表上跳动的数字,又怎能勾勒出科研工作者实验室里十年如一日的孤独?规范化的标尺固然重要,可当这把尺子变得冰冷坚硬,是否会在丈量中折断人性的温度?
今年我们尝试在标准与包容间寻找平衡点。增设"教学叙事"环节,让教师用故事诉说课堂里的生命互动;保留"破格通道",给扎根偏远山区的老师开一扇窗。就像老园丁修剪花木,既遵循生长规律,又尊重每株植物的独特姿态。有位副教授的论文数量未达标,但学生联名信里记录的三十九次课后辅导,不正是最生动的学术注脚?
材料审核的灯光下,我们常自问:是在挑选精致的标本,还是在发现蓬勃的生命?当某位老师带着油墨味的教材编写手稿走进答辩室,粗糙的纸张反而映照出最纯粹的学术执着。量化指标是显影液,人性化考量才是定影剂——唯有二者调和,才能洗印出人才成长的真实影像。
评审结束后的座谈会上,有位青年教师的话值得玩味:"原来不是材料在说话,而是人在材料中说话。"这句话像面镜子,照见我们工作的本质。规范化筑底,人性化调色,这样的评审才能绘就百花齐放的人才画卷。毕竟,教育的原野上,哪朵花的绽放会遵循完全相同的时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