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团队定了个教科书级的SMART目标:"本季度客户满意度提升5%,通过每月200份问卷测量(Measurable!),所有客服完成沟通培训(Achievable!)"。三个月后,数据漂亮地达标了——直到我发现实习生把问卷发给亲戚朋友填,而培训记录全是伪造的。
见鬼的是,这个目标每个字母都符合SMART标准。
**关于S(Specific)的真相**
"提高客户满意度"太模糊?那改成"提升NPS分数"就具体了吗?我们曾因此陷入"指标暴政"——客服人员开始对客户死缠烂打要好评。后来我意识到,Specific应该指向动作而非结果。现在我会说:"每周收集3个客户痛点的具体故事",这可比盯着数字健康多了。
(中途插播:去年市场部定下"增加社交媒体影响力"的目标,最后他们买了5000个僵尸粉...你肯定遇到过这种破事)
**M(Measurable)的陷阱**
理论上,所有东西都能量化。实操中?当老板要求把"设计美感"打分时,整个团队都在翻白眼。我的经验法则是:测量过程而非结果。比如"拓展人脉"可以拆解成:每周参加1场行业活动+每次主动结识2个新联系人+48小时内发跟进邮件。数字服务于行为,而不是反过来。
**A(Achievable)的血泪史**
最讽刺的是我们那个"实现95%项目准时交付率"的目标。表面上合理对吧?但没人告诉我同期有3个成员在休产假。后来我学会在"A"后面加个括号:(资源不变的情况下)。
**R(Relevant)比想象中重要**
有次我们技术团队沉迷于"代码覆盖率要达到80%",结果产出全是无效测试用例。这时候就该祭出我的反直觉观点:当Specific和Relevant冲突时,优先保后者。就像减肥,称体重次数(Measurable!)远不如"今晚是否拒绝奶茶"(Relevant!)重要。
**T(Time-bound)的副作用**
季度目标让我们养成了"最后两周突击症"。现在我会在时间节点上做手脚:把"Q3完成"改成"7月15日前完成框架,8月每周迭代1次..."。看起来麻烦,但至少不用在季末集体演戏。
(突然跑题:KPI文化最荒谬的是把"按时吃饭"都变成可考核指标...算了回到正题)
**后来我才想通的事**
SMART原则最大的谎言是假设目标像编程代码一样精准。但团队不是机器,有次我强迫大家把目标都写成SMART格式,结果士气跌到冰点。现在我允许20%的"模糊目标",比如"让跨部门会议少点废话"——虽然不SMART,但所有人都懂。
**如果只记住三件事**
1. 当心"数字暴政":可测量≠值得测量(那个要求销售每天打50个电话的KPI,后来被证明全是3秒挂断的无效通话)
2. 留出"作弊口子":在Achievable里写明"如遇XX情况可调整"
3. 定期检查目标是否还活着:我们曾连续半年追踪一个早已不重要的指标,纯粹因为没人敢说"停"
我至今没想通怎么量化"团队幸福感"。试过匿名评分、离职率、甚至办公室笑声次数...最后发现最准的指标是:周五下午还有多少人主动讨论工作?
(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偏见。不过当你下次看到完美的SMART目标时,不妨想想——我们到底是在管理团队,还是在管理Excel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