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读后感

面对人生低谷想放弃时,余华《活着》给我重新站起的勇气

## 活着:在苦难的缝隙中寻找生命的光

余华的《活着》是我在人生低谷时偶然翻开的一本书。那时,我正经历着职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感觉自己被命运抛弃。朋友递给我这本装帧朴素的小说,说:"也许它能给你一些答案。"

《活着》讲述了农民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经历了从地主少爷到贫农的身份转换,见证了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变迁,更承受了亲人接连离世的巨大痛苦。但福贵依然"活着",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在回忆中咀嚼着生命的滋味。

从文化视角看,这部作品展现了中国农民面对苦难时特有的韧性。福贵的生存哲学不是西方存在主义式的抗争,而是一种近乎禅意的接受与包容。他像土地一样沉默地承受一切,又在承受中获得某种超越性的领悟。

在社会层面,《活着》揭示了集体主义时代个体命运的脆弱性。福贵的悲剧不仅是个人不幸,更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普通人无法逃脱的命运缩影。当社会机器隆隆运转时,个人如同蝼蚁,但这蝼蚁般的存在却因其顽强而显得悲壮。

对我而言,《活着》最大的启示在于重新定义了"活着"的价值。当福贵失去所有亲人,当世俗意义上的"生活意义"被剥夺殆尽,生命本身成为唯一的证明。这让我反思自己所谓的"低谷"——也许我们不必执着于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应该学会在"无意义"中依然保持存在的勇气。

在心理学领域,这与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不谋而合:即使在最黑暗的处境中,人依然有选择态度的自由。福贵选择了继续活着,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活着》最终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战胜苦难,而是如何与苦难和解。当我合上书本,突然明白:生命不需要额外的装饰,活着本身就是一场壮举。这让我有勇气放下完美主义的执念,在破碎中重新站起,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