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袭的背后:一个“问题学生”的成长之路
话说回来,初三这个阶段,真的是孩子们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当了15年的初三班主任,我见过太多孩子在这个节骨眼上迷茫、挣扎,甚至放弃自己。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叫小宇的男孩。他初三上学期的表现,坦白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成绩总是在下游徘徊,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还时不时扰乱纪律,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说实话,刚开始,我对他也没什么特别的期待,觉得他可能就这样了。
但一件小事,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新的看法。那天是个周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我照例留在教室后面观察学生们的状态。小宇坐在角落里,低头玩着手机,完全没有听课的意思。我本来想走过去提醒他,但忽然看到他手指飞快地在屏幕上滑动,脸上露出少见的专注神情。我心里一动,悄悄站在他身后,发现他竟然在看一篇关于编程的文章。
其实,我之前也听过一些关于小宇的事情,比如他父母工作忙,平时对他管教不多,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但亲子关系比较淡漠。那天放学后,我特意留他下来,不是为了批评他,而是想聊聊他的兴趣。小宇显然很意外,毕竟他可能以为我会劈头盖脸地训他一顿。
我们聊了很久,从编程聊到游戏,再聊到他对未来的打算。他说他其实很喜欢计算机,但觉得自己成绩不好,考不上好大学,所以没什么动力。我告诉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他愿意努力,成绩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从那天起,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对他的教育方法。首先是建立信任关系,我经常在课后找他聊天,有时候是在教室,有时候是在操场。我们聊的内容很广泛,不仅仅是学习,还有他的家庭、朋友、兴趣爱好等等。通过这些谈话,我了解到他其实很聪明,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对学习缺乏信心和动力。
接下来,我开始尝试一些具体的教育策略。比如,我发现他虽然成绩不好,但在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上很有优势。于是,我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编程社团,并帮他找了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我还特意安排了一次班会活动,让他展示自己的编程作品,这不仅提升了他的自信心,也让他在同学中获得了认可。
当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段时间,小宇因为一次数学考试失利,情绪非常低落。我那时候也挺困惑的,不知道该怎么帮他调整心态。后来,我决定去他家进行一次家访。那次家访让我看到了小宇的另一面。在家里,他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会帮父母做家务,还会照顾年幼的妹妹。这让我意识到,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
在家访中,我和他的父母深入沟通了一次,希望他们能多关注小宇的成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那次谈话后,小宇的父母开始更多地参与到他的学习生活中,家庭氛围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宇的变化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学习态度的转变,他开始主动完成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课堂上,他也不再是那个低头玩手机的学生,而是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最让我欣慰的是,他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初三下学期的期中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从原来的不及格提高到了80分,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看到他的进步,我感到无比欣慰,这不仅仅是分数的提升,更是他对自己、对未来的信心重建。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时候我对他的期望过高,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幸好我及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调整了对他的要求,更多地关注他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小宇的逆袭并不是偶然,而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这个过程,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和家庭背景,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坚持这一理念,不断学习和探索,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问题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逆袭之路。毕竟,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期待,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呵护。小宇的故事,只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但对我来说,它是一次深刻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