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让我重新认识“改变”二字的少年
坦白说,干德育这行,20年下来,什么样的孩子我没见过?叛逆的、自闭的、暴躁的,甚至有几次差点被卷入校园暴力事件。可每每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少年”,我还是忍不住心里一紧——因为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今天要讲的,是阿伟,一个曾经让我几乎失去信心的孩子。但恰恰也是他,让我重新认识了“改变”二字的意义。
#### 初遇阿伟:刺头少年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见到阿伟,是在他高一入学不久。他那时染了一头黄毛,耳朵上还打了几个耳钉,校服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一看就是故意跟校规校纪对着干。听说他在初中时就已经是“风云人物”,打架、逃课、顶撞老师,几乎什么“坏事”都干过。
他进办公室的时候,一脸的不屑,双手插在口袋里,斜眼看着我。我心里明白,这样的孩子,硬碰硬肯定没用。于是我先发制人,没直接谈他的违纪行为,而是聊起了他喜欢的篮球。他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我会避开那些“雷区”。我们聊了聊NBA,他渐渐放下了戒备,但脸上还是带着一丝无所谓的表情。
#### 建立信任:从篮球到人生
说实话,和阿伟建立信任的过程并不容易。他那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其实是用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无助。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父母早年离异,母亲一个人带他,生活压力大,对他管教也相对严厉。久而久之,他开始用叛逆来反抗这个让他感到压抑的世界。
几次接触下来,我发现他其实很聪明,只是没人引导他走上正轨。于是,我决定从篮球入手,邀请他参加学校的篮球队。他一开始有些抗拒,可能是觉得我在“利用”他的兴趣来改变他。但最终,他还是答应了。
篮球队训练的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旁边看着,偶尔和他聊聊战术,聊聊人生。我发现,篮球成了我们之间的桥梁,通过这项运动,他开始信任我,也渐渐愿意和我分享他的一些心事。
####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用心感化
在和阿伟的互动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学生。对阿伟,我采取的是“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我给他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我也明确告诉他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给他设定清晰的界限。
与此同时,我也和他的母亲保持密切沟通,帮助她理解阿伟的内心世界,建议她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惩罚。通过家校合作,我们共同为阿伟创造了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环境。
#### 转变过程:从叛逆到成熟
阿伟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过反复,也有过迷茫。记得有一次,他因为和同学发生冲突,差点被学校处分。我找他谈话,没有责备,而是和他一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他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
慢慢地,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一些东西。他在篮球队中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和同学的关系也逐渐改善。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一次班会上的发言。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承认自己曾经是多么叛逆和无知。他说:“如果不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可能还在那个黑暗的角落里徘徊。”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和成熟。
#### 个人感悟:德育的意义和挑战
阿伟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更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力量和方向。每个孩子都有被理解和改变的潜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用心去倾听和引导。
当然,德育工作也充满了挑战。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阿伟一样顺利转变,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耐心。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每当看到一个孩子从迷茫走向成熟,从叛逆走向理智,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 结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有的早早发芽,有的却需要更多的阳光和雨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阿伟的故事,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和引导,每个孩子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德育工作虽然艰辛,但正是这份艰辛,赋予了我们无限的希望和动力。
嗯...或许,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吧。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一句话、哪一个举动,会成为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契机。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每个孩子都有可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