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午休大哭到自主洗手:一名幼教人的保教并重实践手记》**
**1. 当保育被当作“背景板”时**
上周三午休时间,4岁的小明突然蜷缩在床角大哭,鼻涕糊了满脸。我蹲下来擦他的脸时,发现他秋衣的领口全湿了——原来这孩子不会主动表达如厕需求,尿裤子后怕被嘲笑,硬是闷到午休。那一刻我喉咙发紧:作为班主任,我上周刚为孩子们能背诵《三字经》骄傲地发了朋友圈,却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没注意到。
“保教并重”这个词,我在师范学校的课本上见过,在园长的会议里听过,却第一次被一泡尿浇醒。保育不是教学活动的“背景音乐”,不是餐前便后洗手的流程提醒,它是孩子能安心学习的前提。就像我常对年轻老师说的:“饿着肚子的孩子背不出唐诗,憋着尿的孩子画不好彩虹。”
**2. 藏在洗手池边的教育契机**
中班的乐乐曾经让我头疼。每次洗手都像打仗,袖子湿半截,肥皂泡甩得满天飞。传统的做法可能是反复说教,但我尝试了“笨办法”:连续三天拿着计时器蹲在洗手池边记录。
第三天,我发现乐乐其实在模仿隔壁班老师洗手时挽袖子的动作——但他小肌肉群发育滞后,总卡在袖口环节。后来我们调整了策略:①把洗手步骤拆解成“袖口隧道大冒险”游戏;②在晨会上让乐乐演示他发明的“卷袖子魔法”。两个月后,这个曾经因为洗手被批评的孩子,居然成了全园的“洗手小老师”。
这件事教会我:保育环节里藏着认知发展、动作协调、自尊建立的综合课。现在我的观察本上不再只记录“XX今天认了5个字”,而是会写:“XX午餐时主动帮小美剥鸡蛋壳(社交),但把蛋壳捏得太碎撒了一地(小肌肉控制待加强)。”
**3. 那些总结本上被划掉的重话**
翻看五年前的总结本,有个刺眼的案例:给总尿裤子的豆豆贴上“记性差”标签。当时我写道:“反复教导无效,建议家长加强惩戒。”现在看简直羞愧——后来才发现这孩子因为先天性膀胱发育问题,真的憋不住。
现在的总结会留三栏:
- **事实栏**(客观记录:“豆豆今天如厕间隔1.5小时”)
- **猜想栏**(可能原因:生理限制?紧张情绪?)
- **求证栏**(后续发现:医疗报告显示膀胱容量仅为同龄人2/3)
这个笨功夫反而节省了时间。上个月,当小宇连续打翻牛奶时,我没有立即归因为“粗心”,而是通过一周跟踪发现:他总在早餐时偷看窗外的爸爸是否离开(分离焦虑导致手抖)。
**4. 当家长说“老师多教点字”时**
“陈老师,为什么整天玩水玩沙?能不能多教算术?”面对这样的质疑,我现在的回应不再是专业术语轰炸,而是掏出手机展示两段视频:
- 片段1:孩子们在沙池“建城堡”时自发用树枝丈量(非标准测量)
- 片段2:同一组孩子后来在数学区用积木演示“长短比较”的流畅讨论
这比任何解释都直观:生活环节不是教学的暂停键,而是转换键。我和家长沟通的总结报告里,会把“今日学习目标”改成“成长瞬间捕捉”,比如:“今天小雅在换鞋时,成功区分了左右脚(空间知觉),并教会了三个小朋友(语言表达+社交)。”
**5. 保育员王阿姨教我的事**
曾经我也觉得保育员只需要做好清洁消毒。直到有次王阿姨提醒:“陈老师,你发现没?小班孩子每次流感季都是先病倒那几个不爱吃胡萝卜的。”我们后来联手做了三件事:
①把“蔬菜小精灵”故事融入餐前准备(教育)
②让挑食的孩子参与食堂择菜(保育)
③每月公布“健康小卫士”勋章(评价)
现在我们的保育员会参与教研会,她们记录的“哪个孩子午睡盗汗”“谁最近总揉眼睛”成为我们调整活动强度的重要依据。
**结语:在毛巾与绘本之间**
有同行问我:“保教并重会不会增加工作量?”说实话,确实更累了——但不再是那种疲于救火的累。当你能从孩子自己拧毛巾的进步里看到小肌肉发展,从他们争抢绘本时的对话里捕捉社交策略,工作反而有了抽丝剥茧的踏实感。
最近总想起小林校长的话:“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或许保教并重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在擦鼻涕和搭积木之间,都能遇见成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