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站在讲台上的第一个学期,像捧着一本刚拆封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未知。如今合上最后一章,墨迹未干处是磕绊,也是成长。
课堂管理曾是悬在头顶的钟。铃声一响,四十双眼睛望过来,手指无意识蜷紧粉笔——规则该多严?宽松会否纵容?最初几周,后排的窃窃私语像野草疯长,打断教学节奏。后来才懂,纪律不是铁栅栏,而是流动的河堤。一句玩笑化解僵局,一次沉默注视胜过十声呵斥。学生需要边界,但更渴望被看见。那些记不住的姓名,何时变成了脱口而出的亲切称呼?
教学像在暗房里洗照片。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时显影出模糊的轮廓。为什么小组讨论总在固定角落冷场?为何知识点反复强调,作业仍错得整齐?某天瞥见一个学生恍然大悟的眼神,突然明白:课堂不是单行道。放慢语速,留白三秒,让问题像石子沉入水底——等待,比填满更需要勇气。
与学生的关系,该近还是远?办公室里的告状声,操场上的嬉闹声,界限在哪?曾担心亲近会削弱威严,却忘了他们也是镜子。那个总迟到的男孩,交上来一篇关于父亲夜班的故事;总爱插话的女生,悄悄在周记里写“怕被忘记”。孩子的心是软陶,捏得太紧会裂,捧得太松会塌。
回看这一程,遗憾像铅笔痕,擦不净却也无妨。失败的提问、失控的板书、被冷落的沉默者……都是下次起跑的助跑线。教育哪有完美答案?不过是用今天的踉跄,换明天的稳当。
末了问自己:如果重来,会否做得更好?未必。但那些狼狈的、鲜活的瞬间,早已和九月阳光一起,钉成了记忆里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