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时常站在讲台与课桌的缝隙间自问:粉笔灰落下时,究竟有多少真正飘进了学生心里?
课堂像一座正在施工的桥梁。那些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是钢筋骨架;学生眼里闪过的顿悟瞬间,才是浇筑的混凝土。三月尝试的翻转课堂,起初如新鞋磨脚——课件提前发放后,竟有三分之一学生从未点开。这难道不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最辛辣的讽刺?后来在分组时混搭活跃与沉默者,让预习率骤升七成。原来教法创新的药方,永远需要配上学情这味药引。
批改作业本是照见教学得失的镜子。当看到第三遍相似的计算错误,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是否把知识切得太碎,反而让学生找不到拼图的边缘?期中后调整策略,故意在例题中埋设陷阱。看着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样子,这不比重复强调"要注意符号"生动百倍?错误若是成长的印记,教师何必急于用红笔抹去。
最深的领悟来自走廊偶遇。曾经总低头溜墙根的小林,突然举着植物标本冲过来:"老师您看!我按课本说的方法真的发芽了!"他眼底的光,比任何教学评估表的A+都明亮。我们总在谈论核心素养,可曾想过,也许所谓素养,不过是让学生看见知识在真实世界里开花的模样?
十二月整理教学笔记时,发现墨迹最深的页码总是那些临时生成的追问。这多像教育本身——再完美的教案,也抵不过思维火花突然劈啪作响的瞬间。下一年,或许该在备课留白处多画几个问号。毕竟教育的艺术,有时在于精准的给予,有时在于聪明的等待。
此刻窗外飘雪,批到最后一本期末反思。有个孩子写:"原来数学公式也会讲故事。"突然觉得,这一年得失的天平上,最重的砝码从来不是技巧的精进,而是让知识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