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工作总结

扶贫攻坚路: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实干记录

【正文】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山间的泥土路已被踩出一串脚印。这是谁的足迹?是驻村干部的,是村民的,更是时代留下的印记。三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却成了脱贫示范点。变化从何而来?答案藏在每一滴汗水里,藏在每一盏深夜亮着的灯里。

有人说,扶贫是数字游戏,填表格、报数据就能交差。可真正的扶贫,哪能停留在纸面上?泥巴裹满裤腿的驻村干部最清楚:村民碗里的饭够不够吃,孩子的学费有没有着落,生病的老乡能不能看上医生——这些才是衡量成败的标尺。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老张家时,裂缝的土墙边堆着发霉的玉米,他蹲在门槛上叹气:"种了一辈子地,咋越种越穷?"这话像刀子,扎得人心里生疼。

改变需要破局的勇气。种玉米赔钱,那就改种高山茶叶;散户养殖没销路,那就成立合作社;年轻人外出打工,那就把电商课堂办到村口。困难?当然有。技术跟不上,资金周转难,村民的疑虑像山里的雾一样浓。"万一失败了怎么办?"面对质问,我们只用行动回答:请专家手把手教,跑市场磨破鞋底,带着村民一笔笔算账。当第一批茶叶以高出玉米三倍的价格卖出时,老张攥着钞票的手在发抖:"这绿叶子,真能变金子啊!"

扶贫不是施舍,而是点燃希望的火种。最难忘的是村里第一条水泥路通车那天,七十岁的王奶奶非要拄着拐杖去踩一踩。她摸着平整的路面喃喃道:"原来汽车开进村的声音这么好听。"路通了,心也通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开起农家乐,留守妇女学直播卖山货,连山坳里的野柿子都成了网红零食。这些点滴汇聚成河,冲走了"穷根"二字。

回头看这段路,像在陡坡上推石头上山。累吗?当然。值吗?看看村民亮起来的眼神就知道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当山风送来茶园里的笑声,当留守儿童的信里写着"爸妈回家工作了",谁还能说这些努力只是冰冷的政绩?

大山深处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不是一道算术题,而是一首需要用心谱写的诗。土地不会辜负汗水,岁月终将铭记真诚。站在新修的村委会广场上,夕阳把所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那影子里,藏着昨天的艰辛,也站着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