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文字如种。当一个个方块字在孩子们指尖跳跃时,我们可曾想过,那些横竖撇捺正悄然编织着思维的经纬?四年级的语文课堂,从来不只是识字造句的方寸之地。
记得开学初布置《校园一角》习作时,半数学生咬着笔杆发愣。紫藤架在他们笔下永远是"很美",喷水池总逃不过"哗哗响"。这哪里是观察力不足?分明是心灵的眼睛还未睁开。我们带着放大镜去触摸树皮的纹路,闭眼聆听风声穿过廊柱的变调。两周后再读新作文,小张写道:"爬山虎的脚趾沾着昨夜的雨,正偷偷挠教学楼的痒痒。"这样的文字,难道不是从心田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清泉?
古诗教学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当"沙暖睡鸳鸯"变成试卷上的翻译题,再灵动的意境也成了标本。后来我们把课堂搬到春日的草坪,让孩子们光脚踩过潮湿的泥土。那天小雨突然造访,没人急着躲雨,反而有孩子脱口而出"润物细无声"。原来杜甫的诗句,早在一千年前就埋进了土地的记忆。
最惊喜的莫过于看到沉默的小林举起了手。这个总把脸藏在书本后的孩子,在改编《精卫填海》课本剧时,坚持要给海浪配上台词:"每朵浪花都是大海的舌头,它在讲述永恒的故事。"当文字成为心灵的解码器,每个孩子不都是天生的诗人?期末的阅读报告里,37本截然不同的课外书构成璀璨星系,而教师要做的,不过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
批改作文的红笔越来越轻了。那些曾经如枯枝般的排比句,如今正在稿纸上抽出新芽。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老师,我把彩虹藏在比喻句里了。"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最动人的回响?当我们俯身倾听文字拔节的声音,讲台下的每双眼睛,都在折射着汉语星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