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工作总结

服务三农连城乡:供销合作社的传统坚守与时代创新

供销合作社的根,深深扎在农村的泥土里。七十载风雨兼程,这座连接城乡的桥梁可曾褪色?答案藏在老乡粗糙手掌攥紧的化肥袋里,藏在电商服务站闪烁的电子屏中。

清晨六点,农资配送车的引擎声划破薄雾。货架上摆放的不再是单调的麻袋与铁锹,贴着二维码的有机肥与无人机农药并肩而立。谁说为农服务就要素面朝天?当大学生创客团队带着直播设备走进庄稼地,老供销人扶了扶眼镜,把算盘换成平板电脑——这画面不正是传统与创新最美的嫁接?

田间地头的需求在变。还记得那个暴雨天吗?合作社仓库的防汛沙袋突然成了紧俏货,而智慧调度系统让三公里外的储备物资半小时到位。农民要的不只是价廉物美的种子,更是风雨来临时的底气。我们做到了吗?看看手机里那个被反复使用的农技咨询小程序,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城市的餐桌上,供销系统的冷链物流车正运送着带着露水的蔬菜。消费者扫码看见的不只是价格,还有千里外大棚里的实时画面。这哪里是简单的买卖?分明是割不断的血脉在流动。当社区团长们用方言讲解着深山蜂蜜的故事,那些被数字鸿沟阻隔的老人,终于也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

改革的阵痛不可避免。有人质疑过:保留着"合作社"这个老名字,能跑赢新经济的赛道吗?可当智慧农服平台吸纳了全县80%的种植户,当废弃的粮仓变成网红民宿,时间给出了铿锵的回响。就像老槐树抽新芽,重要的从来不是砍掉重来,而是让年轮里积淀的营养滋养新枝。

夜幕降临时,最后一班物流车的尾灯仍亮着。那光芒微弱却坚定,恰如供销人心中的火种——既要照亮阡陌交错的田野,也要辉映高楼林立的都市。这条路,我们才刚走到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