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工作总结

驻村干部如何总结扶贫攻坚成效?从产业发展到民生改善的实践总结

驻村三年,脚下的泥土早已记住了我们的重量。扶贫不是写在纸上的数字,而是老乡家灶台上冒出的热气,是村口新装的太阳能路灯在夜里亮起的光。当山里的核桃变成电商平台的爆款,当留守老人用颤抖的手按下第一笔养老金取款密码时——这些瞬间,难道不正是脱贫攻坚最生动的注脚?

产业活了,穷根才能断。起初推广花椒种植时,老乡们蹲在地头直摇头:"祖祖辈辈种玉米,凭啥信你们?"我们带着党员户先试种,等青花椒卖出了玉米三倍的价钱,整个山坳突然就热闹起来。现在走进村里,连晾衣绳上都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像极了脱贫户们涨红的脸。可产业扶贫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老乡们真正掌握市场脉搏?合作社的培训会上,五十岁的王婶举着手机问直播带货的事,屏幕的蓝光映着她眼里的光。

民生改善像春雨,要下到最干旱的裂缝里。还记得第一次走访时,李大爷家的屋顶漏雨,接水的塑料盆叮咚作响,像在敲打着我们的良心。如今走进搬迁新村,白墙映着琉璃瓦,幼儿园的彩色滑梯旁,几个娃娃正争着要给驻村干部看新学会的拼音。但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呢?卫生室的药柜满了,更要让村民的健康意识跟上来;水泥路修通了,还得带着大家把致富路越走越宽。

扶贫账本里最珍贵的数字,往往不在报表上。张家的危房改造花了三万二,可老张在竣工宴上喝醉后反复念叨的,是驻村干部帮他找回失联多年的儿子;村小操场上新装的篮球架值六千块,但孩子们投篮时的笑声,又该折算成多少希望?这些故事堆积起来,就是脱贫攻坚最厚重的底色。

站在新修的文化广场回头看,驻村工作像种一棵树。我们培土浇水时,从没想过会收获整片森林。当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孩子寄回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当脱贫户主动把技术传授给邻村——这不正是扶贫工作最动人的延伸?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跑线,驻村干部留下的脚印,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