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叛逆期的解铃人
青春期的孩子像一匹未被驯服的野马,桀骜不驯却又渴望被理解。他们的叛逆,是无声的呐喊,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
面对那些紧闭的房门、冷漠的眼神,粗暴的说教只会适得其反。试着换位思考——我们是否也曾年少轻狂?那时的我们,是否同样渴望被倾听而非被训斥?心理疏导不是一场角力,而是一场共舞。
耐心是最温柔的钥匙。有个学生总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仿佛浑身长满尖刺。我没有急着纠正,而是课后找他闲聊。起初他戒备心很强,可当我问起他喜欢的篮球时,眼睛突然亮了。原来他的叛逆,只是对父母离异的愤怒投射。
建立信任需要时间,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那个总逃课的女生,日记里写满了对未来的迷茫。我每周留出二十分钟,听她讲乐队梦想。三个月后,她主动把落下的数学作业补交了。看,当我们放下评判,他们就会卸下盔甲。
有时候,沉默比言语更有力量。面对摔门而出的男生,我选择在走廊等他冷静。二十分钟后,他红着眼睛回来道歉。青春期的情绪就像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何必非要当那把挡雨的伞?
家校联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个父亲总抱怨儿子"油盐不进",直到参加亲子工作坊,他才发现自己的高压政策把孩子越推越远。当家长学会用"我注意到"代替"你必须",整个家庭的氛围都开始解冻。
每个叛逆案例都是独特的密码本,没有万能钥匙。但永远要记得:他们不是问题学生,只是遇到问题的学生。当我们用真诚融化坚冰,用智慧点亮心灯,那些看似顽劣的表现,终将化作成长的勋章。
这项工作教会我,教育不是修剪枝桠的剪刀,而是托起花朵的阳光。下一次遇到摔课本的孩子,不妨先给他倒杯水?也许他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被看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