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工作计划

提升教学质量:教研组学期活动安排与目标

**《从脱落的奖状说起:一个教研组长的破船修补指南》**

办公室墙上的"市级优秀教研组"奖状又翘角了,这次我没用胶带粘——就像上周那场失败的公开课评课,有些东西不是表面贴补就能解决的。教师匿名调查里那句"集体备课就像赶集,热闹完各回各家"还刺眼地挂在表格里,边上不知谁画了个哭脸,墨迹晕开得像极了我的焦虑。

**关键时刻一:那声怒吼**

"你们到底知不知道我们真正要什么?"李老师拍着磨破边的考勤表吼出这句话时,我们正在讨论第十版《课堂观察量表》。说实在的,那套量表确实严谨——信效度检验、维度划分、观察者一致性训练,该有的全有。可当录音笔里回放出老师们评课时敷衍的"嗯嗯不错",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教研组活成了教科书里的反面案例。

您猜怎么着?转机出现在初三数学组的"逆向评课"实验。那天我鬼使神差地没按流程走,而是把评课录音转成文字稿发给大家。王老师指着其中一段说:"看,张老师问了三次‘这个环节学生真能懂吗’——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教案有问题。"我们索性让上课老师先自曝三个缺陷,结果讨论反而热络起来。这个这个效果确实没想到的,像极了女儿搭积木,拆掉最顶上的华丽装饰后,底座反而稳了。

(此处应有潦草画的逆向评课流程图,红色箭头歪歪扭扭指向"教师真实困惑")

**关键时刻二:咖啡渍里的真相**

教研记录本上那滩咖啡渍,恰好盖住了"同课异构"的方案标题——多讽刺啊。去年我们兴冲冲搞跨年级示范,还搬出了2002年师范教材里的"比较教学法"。结果高一用初中那套情境教学,学生举手问:"老师,这个知识点需要这么复杂吗?"

复盘时发现,我们犯了技术崇拜的典型错误。青年教师小刘的平板电脑页面还停在最新论文《差异化教学策略》,可实际连各年级学情分析表都没对齐。或许我想得太理想?现在推行"微问题认领制",老师们提交的选题差异大得惊人:老教师要"作业讲评效率",年轻教师却选了"B站化学实验视频的应用"。那台总死机的投影仪见证了我们如何把这两个需求拧成一股绳——虽然拧的过程,像极了给破船堵漏时的手忙脚乱。

**关键时刻三:小王的选题本**

新教师小王交来的选题本让我鼻子一酸。封面贴着卡通贴纸,内页却工整写着:"建议教研会前收集三个最头疼的课堂瞬间——比如昨天讲到氧化还原反应,有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电子会累吗’。"

这个细节暴露了我们最大的矛盾:既要严格考勤(上周刚通报缺席三次的教师),又得假装没看见李老师溜出去接孩子——没办法,她带的班正在备考。说真的,有时候食堂里的十分钟闲聊,比正襟危坐两小时更有用。就像昨天,生物组老周嚼着红烧肉突然冒出一句:"其实跨学科听课,我们更怕被当成挑刺的。"

(此处应有修改了五版的微问题认领甘特图,绿色便条写着"给小王加鸡腿")

**不完美进度表**

3月试行"提前一周公布教研主题"(但允许临时更换)

4月组织"失败案例分享会"(我自己先讲同课异构事故)

5月...这个空着吧,总得留点弹性空间

**临时想到的5个备选方案**

1. 把评课录音转成二维码贴在教案本上

2. 每月给吐槽最狠的老师发"诊断专家"聘书

3. 用教师子女画作当教研记录本插页

4. 设立"最蠢问题奖"(获奖者免交一次心得)

5. 带老师们去操场边晒太阳边开会

此刻窗外又传来"差不多就行了"的闲聊声。可转头看见小王教案上新增的学情分析栏,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导师的话:"教研啊,就是带着漏水的船出海——一边舀水,一边看风景。"

(此处应有撕了一半的便签纸,上面铅笔字晕开了:"下次记得买防水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