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换季病房生存指南:一位护士长的血泪备忘录**
记得2018年9月那个凌晨3点,我被电话惊醒时,监护仪的报警声还在耳边炸着——3床那位COPD老爷子血氧掉到85%,就因为夜班护士没把他窗边那扇漏风的窗户锁死。后来在病例讨论会上我自嘲:“咱们防得了医嘱差错,防不住九月凌晨那阵‘妖风’。”今天就和各位唠唠,这夏秋换季时病房里那些“看不见的坑”。
---
**一、温差陷阱:比病情变化更快的是温度计**
我家那位老张护士常说:“九月天,孩儿脸。”这话放内科病房得改成“九月天,病危单”。去年我们统计过,夏秋交接时血压波动患者增加37%,其中六成发生在凌晨4-6点。
最让我后怕的是2020年收治的糖尿病足大爷。白天28℃热得他直扇扇子,谁成想后半夜值班护士偷懒没巡房,第二天发现他蜷着腿睡在18℃的空调风底下——得,足部感染直接升级成脓毒症。现在我们的“土办法”是:在护士站挂个温度湿度计,旁边用红笔写着“小心温差!”(字丑得像蚯蚓爬,但管用)。
**实战TIP:**
- 给高危患者备“洋葱式”衣物:薄棉背心+开衫(别笑,真有用)
- 凌晨重点查房时,顺手摸患者后颈温度比看监护仪更直接(你懂的,有些老机器比我家微波炉还迟钝)
---
**二、护工荒的“季节性兵法”**
每年这时候,护工辞职理由能编本《创意大全》:“老家收稻子”“闺女开学陪读”…去年中秋前,我们病房护工突然走掉三分之一。当时我咬着后槽牙排班,灵光一现搞出个“老带新弹性制”:
1. 把资深护工王姐调成流动岗,专门带新人(工资日结,每天多塞两包烟)
2. 排班表按湿度预警分级:黄码日双人值班,红码日启动“三班倒”(虽然被财务科骂了三个月)
结果?新来的小护工把防潮箱当零食柜这事…咳,至少没耽误正事。
**血泪教训:**
- 提前两个月开始“储备”护工(跟产科抢人的时候别手软)
- 把培训重点放在“换季高危操作”上(比如雾化器消毒后必须晾干,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
**三、物资管理的“野路子”**
说到防霉防潮,厂家说明书都是摆设。2019年梅雨季,我们的胰岛素笔成批结块,后来发现是空调出风口在“暗渡陈仓”——现在那儿永远垫着三层灭菌纱布,每周换两次。
药品储备我更信奉“衣柜理论”:九月要把“短袖”(常用药)和“外套”(应急药)按7:3混放。去年有家兄弟医院学我们,结果他们主任非要改成5:5,寒潮来时连氨茶碱都不够用…
**自黑预警:**
有次我信誓旦旦说“温控系统都是智商税”,结果自己忘换除湿剂,第二天发现心电图纸黏得像糯米糍。现在我的办公桌抽屉里,常年躺着五包干燥剂。
---
**最后灵魂拷问:**
如果明天突然降温10℃,你的病房——
- 夜班护士知道要给COPD患者加条毯子吗?
- 防潮箱里的药品检查过吗?
- 护工组长手机号存了吗?
(别急着回答,先去查查湿度计电池)